759阿信屋面臨營運問題及結業危機?5大致命原因分析
- hkmarketnews
- 8月27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759阿信屋過去因「平靚正」及日本商品定位迅速走紅,更曾被譽為平民良心店。從2024年起,市場不斷傳出阿信屋多間分店結業、業績大跌、營運現金流持續吃緊,令不少忠實顧客擔心在香港結業潮下難以經營。港市港事將從五大關鍵層面,深入分析759阿信屋的營運問題與結業危機原因,結合最新數據、業界消息、管理視角及市場趨勢,為讀者全面解構這間民生品牌的困局與出路。

759阿信屋的發展歷程與定位轉變
1.初創與黃金時代
759阿信屋於2010年由林偉駿創立,起初主攻平價日本零食及飲品,短時間內以「會員77折」、「日貨直送」成功俘虜香港主婦、學生及OL市場。
2011-2015年為高峰期,門店一度擴展至超過250間,標榜「低毛利高周轉」、「貼地」、「大眾化」。
開業初期以「無加價,寧賠錢也做」策略突圍,培養強大口碑與忠誠度。
2.過度擴張與業務多元化
2016年起,759阿信屋急速擴展,嘗試進軍生鮮、酒類、百貨及自家品牌,門店類型變得複雜,租金、管理、貨品結構壓力大增,利潤空間迅速收窄。同時香港整體零售環境面臨旅客消費減弱、本地消費降級、電商崛起、經營成本飆升等新挑戰,令759原有「薄利多銷」模式難以持續。
3.收縮與危機感上升
近年阿信屋多間分店結業,於大型商場分店撤場,有報道指現時分店已不足100間。經營層屢次公開坦言「業績未見起色」、「現金流壓力大」、「已削減擴張、調整貨品結構」,反映品牌正面臨嚴峻營運危機。
五大致命營運問題詳解
1. 行業經營成本飆升
租金上漲
香港舖租長期高企。阿信屋主打的地鋪、商場分店多位處市區核心地段。
疫情期間,雖然部分業主減租,但隨經濟重啟後租金再度攀升,加上人工、水電、倉儲等運營支出回升,成本壓力巨大。
人工與營運費用提升
香港最低工資調升、招聘困難,導致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漲。
部分分店需縮短營業時間或合併班次,令服務質素難以保持穩定。
物流供應成本激增
日本與海外貨源運費飆升,加重入貨壓力。
港幣匯率走弱亦推高進口成本,難以維持原有「極致平價」。

2. 極端價格戰與利潤壓縮
競爭對手
新型內地平價超市好特賣HotMaxx進駐香港大型商場,以超低價零食、飲品吸客,消費者「貨比三家」,大大削弱759阿信屋競爭力。
電商平台衝擊
淘寶、HKTVmall、小紅書代購等電商平台普及,令消費者更容易找到平價進口零食、飲品,阿信屋獨特性下降。
759原本主打的「日本直送」優勢被網購取代。
利潤率長期低迷
據公開年報,2018-2023年連續多年毛利率不足15%,部分分店出現虧損。
受制於「價低者得」邏輯,幾乎無法提價以轉嫁成本升幅,致經營現金流持續吃緊。
3. 香港消費動能減弱
本地消費疲弱
香港近年受經濟下滑、失業率上升、通脹壓力、移民潮影響,整體消費力大不如前。
港人「減少衝動購物」、「消費降級」成為新常態。
內地客流萎縮
早年759部分分店曾受惠於內地自由行消費。但2020年後,內地遊客人數未完全恢復,大量旅客轉戰本地Donki、百佳、便利店甚至直接網購。
市場信心不足
零售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按年下跌,食品雜貨類更是重災區。
行業調查顯示「零食」不再是剛需,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日常實用型商品。
4. 供應鏈依賴與市場錯判
依賴日本/海外供應鏈
雖然除了日本貨源,759阿信屋還有引入韓國等人氣商品,但受貨源不穩、到貨時間長,熱門商品經常缺貨,同時新貨上架速度慢。
新產品與市場敏感度下降
近年引入內地平價新商品,如零食、雜貨,但不少網民不認同759阿信屋的做法。
庫存管理壓力
供應鏈不穩導致貨品囤積與短缺並存,部分分店貨品選擇有限,難以吸引高頻消費者。
長期庫存積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,現金流壓力加劇。
5. 品牌定位迷失與管理策略危機
品牌形象老化
759阿信屋早期以「平民日貨雜貨」形象深入民心,但近年市場多元,阿信屋在「親切」、「創新」、「生活化」等品牌調性上明顯落後。
社交媒體經營與年輕世代互動不足,品牌難以再度年輕化。
管理層策略搖擺
擴張—收縮—再擴張—再收縮,品牌策略反覆調整,令內部士氣、顧客信任受損。
部分分店營運模式單一,缺乏區域差異化管理。
自家品牌效益有限
近年推自家零食、飲品、生活雜貨等,但推廣資源有限,品質、設計未能追上市場新興品牌。
自家品牌缺乏獨特賣點,消費者黏性不高。
網購融合雖是趨勢,卻未必是救命藥
雖然進軍網購、推動線上線下融合(O2O)已成為香港零售業的大勢所趨,但對759阿信屋來說,這條轉型之路並不容易。現實上,電商市場競爭激烈、平台成本高昂、物流及倉儲投入龐大,再加上香港消費者習慣線下即時購物,令O2O布局面臨眾多難題。
759阿信屋如果選擇大舉投入電商,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,還要與HKTVmall、各大超市及外來巨頭競爭,未必能換來理想回報,得不償失的風險極高。品牌在考慮轉型策略時,更需要審慎評估自身優勢、資源與目標市場需求,避免一窩蜂投入紅海,反而失去原有的核心競爭力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