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流浪狗救助直播騙局大揭露!同款狗場場景、照片收割慈善捐款

  • 作家相片: hkmarketnews
    hkmarketnews
  • 8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已更新:8月28日

近日香港連場暴雨,多個狗場以設施與物資受損為由發起募捐,但有義工質疑事前明知天氣預警卻未作防護,向社會頻頻募捐及濫用資源,引發爭議。其實濫募與騙捐早已是社會隱憂,內地媒體曾多次揭露有不法人士假借流浪動物救助之名騙捐,精心設計的直播利用觀眾同情心吸引大量善款。這些現象不僅傷害了真正有需要的流浪動物,也動搖了公眾對慈善的信任,本文將深入拆解其狗場運作模式與特徵,探討如何分辨真正的救助與騙局

流浪狗救助直播騙局
流浪狗救助站狗場直播同款狗場場景與道具

流浪狗救助站狗場直播套路特徵

近年不少內地平台出現所謂「流浪狗救助站」的直播,號稱展示基地日常並呼籲觀眾捐助。這些狗場直播畫面往往引人同情,但直播之間存在不少相似之處,甚至呈現出「套路化」的特徵。雖然未能百分百證實是騙局,也未知狗場是否真正救助狗隻,但捐款是否全部用在狗場上而引發廣泛討論與質疑。

1.同款狗場場景與道具

不少流浪狗場直播間的佈景出奇一致,簡陋的鐵皮屋、相似的犬舍格局,以及統一樣式的色墊板。幾乎每個直播畫面都會掛上一個電子時鐘強調「實時直播」,增加真實性及信任度。這種高度雷同的布置,懷疑是否有統一模板團隊操作

2.流浪狗狗畫面設計

直播中的狗狗多數安靜趴著或熟睡,毛髮凌亂,甚至帶有皮膚病跡象,看上去十分可憐。有內地媒體指出有狗場只會挑選那些病傷嚴重、能吸引眼球的流浪貓狗,因為更容易激發觀眾同情心。有人在直播表示已捐款,但也有人質疑,若是真實救助,為何鮮少看到治療、清潔或互動的過程?小編發現部分狗狗的照片在不同直播裡的商品詳情中重複出現

流浪狗救助直播騙局大揭露
小編發現部分狗狗的照片在不同直播裡的商品詳情中重複出現。

3.直播舉牌人模式化

另一個顯著特徵是「舉牌人」,不同帳號的直播中,常出現中年人或老人,手持白底黑字的紙板,上面寫著「陌生人捐助一下吧,基地狗糧」。字體與設計幾乎一樣,僅在細節上有所變化。這種人加紙板的固定組合,被視為一種套路化的吸引方式。

4.直播時間

小篇發現這類直播多集中在晚上甚至凌晨時段,夜深人靜之際,觀眾情緒更容易被觸動,看到一群狗狗蜷縮在冷清環境中,更會產生同情與愧疚感,從而更容易掏錢救助捐款。這種時間上的安排,被質疑是否刻意設計,以提高捐款轉化率。

流浪狗救助直播騙局大揭露
直播回放可見過往直播多由晚上11點多開始。

為何這種疑似狗場騙局能成功?

這類流浪狗救助直播之所以能快速聚眾、持續變現,並非偶然。它結合了情緒觸發、敘事設計、平台機制、支付習慣與監管縫隙等多重因素,形成高度可複製、低成本、高轉化的模式。以下逐點拆解其有效性來源——並非為其背書,而是解構其吸金邏輯,提醒公眾提高警覺


1.情緒槓桿:同情與罪疚的即時觸發

  • 同情心直擊:流浪狗天生具備弱勢與被需要的象徵,憐憫感幾乎無需鋪陳就能被喚起。

  • 罪疚補償:夜深人靜時,觀眾更易對被遺棄的生命產生自責式同情,傾向以小額付費快速補救。

  • 救援本能:動物受苦畫面啟動人類的保護反應;只要付款流程足夠簡單,捐出一筆可承受的小錢就成了本能選擇。


2.模板化視覺與敘事:增加可信感

  • 固定元素堆疊:建立出一種這就是救助站該有的樣子的熟悉感,觀眾據此推斷為真。

  • 情節設計:標語、口播與彈幕往往圍繞「狗糧告急/醫療費緊張/剛救回的新狗」等情節,故事模板省思考、易代入、好轉化。

  • 靜態可憐畫面:大量睡臥的狗、凌亂毛髮、皮膚病斑塊的狗狗,更容易喚起捐助衝動,卻不必展示成本高、難以驗證的醫療救助流程。

  • KOC/水軍助推:看似真實觀眾的留言,可能為水軍助推,強化可信感。


3.低門檻、零負擔的價錢

  • 小額設計:¥26、¥30金額低,幾乎無需權衡成本效益。

  • 心理錨定:比一杯咖啡還便宜,把道德選擇變成日常消費替代

  • 連續打賞:小額不痛,卻可多次疊加;對運營方而言是高頻小單、穩定現金流


4.資訊與驗證成本高

  • 地理與資訊距離:觀眾無法現場核實,不知基地是否存在、規模如何。

  • 專業門檻:醫療、救助流程對普通人而言難辨真偽,運營方可用專業術語敷衍。

  • 證據分散:即便有異常(重複狗照、同款場景),也需跨帳號比對;個體觀眾很難完成蒐證

  • 舉證難:要證明「騙捐」,需釐清主體、資金流向與主觀意圖,個案成本高、周期長。


5.合法邊界模糊:將捐款商品化

  • 名目包裝:以「愛心商品」、「狗糧心意卡」形式收款,法律上視為電商交易,而非公益募捐,監管要求相對寬鬆。

  • 責任轉嫁:若被質疑,「商品寄不寄得出」、「是否以物易捐」成為討論焦點,偏離資金用途本質

  • 合規錯覺:部分平台掛公益或愛心標籤,易讓觀眾誤以為已完成審核背書。


9.組織化運營與可複製模板

  • 素材庫與場景包:統一的佈景、字牌、話術、道具,可快速複製到多帳號、多城市,可低成本營運。

  • 分工明確:主播、場務、剪輯、客服各司其職,運營效率遠高於零散的真實救助者。


10.人性偏誤:大眾願意相信

  • 可得性偏誤:強烈的影像衝擊讓個別案例看來普遍、迫切,壓倒理性判斷。

  • 道德授權:捐出小錢獲得良善的自我形象降低對真偽的審視

  • 沉沒成本:一旦付過款,越傾向相信其正當,以避免認知失調,反而更可能再次捐助

  • 避開對人的不信任:許多人對陌生人募捐保持戒心,但對動物的苦難天然降低防備

  • 共情短路:觀眾把信任直接給了「被救的狗」,忽略了掌控資金的人


狗場騙局
大部分流浪狗救助站會寄出狗狗心意卡,讓捐款人覺得自己真的幫助了流浪動物,內心更安慰。

如何選擇捐款的狗場或機構

在香港的民間動物救助雖然資源有限,但仍有不少義工團體默默為流浪動物提供收容、醫療與領養服務。若市民希望以金錢或物資支持機構,建議務必保持理性,從以下幾方面考慮,讓愛心真正落到需要的動物身上。


1. 查核機構背景與合法性

  • 註冊狀況:優先選擇在香港註冊為慈善團體或非牟利機構(如有稅務局認可的「慈善機構第 88 條免稅資格」)。

  • 透明度:公開及清楚列出捐款用途與支出明細。

  • 營運年期:成立時間較長、聲譽穩定的機構,通常更有持續性和可信度。


2. 觀察狗場日常運作

  • 參觀或實地考察:若有開放日或義工活動,可以親身觀察動物的生活環境與狀況。

  • 社交平台更新:正規團體會定期發布狗隻救助、醫療、領養成功的個案,而不僅僅是籌款呼籲。

  • 動物狀態:留意狗隻是否健康、是否有合理的醫療與照顧紀錄。


3. 評估募捐方式

  • 是否只在災後或突發情況才出現募捐?若狗場平日缺乏公開活動,卻只在突發事件後頻頻募捐,需格外謹慎。

  • 捐款渠道是否清晰?合規機構會使用銀行帳戶、PayMe、FPS 等正規方式,而不是私人帳號。

  • 是否接受物資捐贈?願意接受狗糧、藥物、日用品的機構,通常更透明,因為實物難以轉移用途。


4. 尋求第三方評價與社群口碑

  • 義工評價:曾在場地服務的義工經驗分享,往往比機構自述更具參考價值。

  • 傳媒報導:留意該機構過往是否曾被媒體揭露過爭議或正面事蹟。

  • 動保社群討論:在 Facebook等討論區內搜尋機構名稱,查看過往支持者與網民的意見。


保護小生命 更顯城市文明


在香港這個連人都要艱難掙扎求存的城市裡,野生與流浪動物的處境更顯脆弱。雖然本地不乏愛護動物的有心人,努力救助、默默付出,但整體社會對於保護動物的教育與意識仍然不足。


理解與包容,不僅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題,更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體現。當我們談論社會進步時,更應該包括對弱小生命的尊重與善待。唯有如此,香港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更有溫度、更值得驕傲的地方。


1 則留言


訪客
8月24日

😱

按讚

​熱門文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