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地白鴿旅遊經濟 vs 香港禁餵鴿|香港野鴿從何而來?借鑑內地解決野鴿問題
- hkmarketnews
- 8月31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9月4日

香港修例把禁止餵飼擴展至涵蓋野鴿已滿一年,對不少香港市民而言,野鴿被視為害鳥或滋擾來源,但在中國內地不少旅遊景點、公園甚至寺廟,都能看見白鴿成群飛舞的景象,而白鴿被用來營造旅遊經濟,對內地景區而言,白鴿早已成為獨特的旅遊資源與文化象徵,但為何在香港卻淪為公共衞生問題?本文將從經濟模式、政策法律、城市規劃、文化觀感四大角度,深入分析中港兩地「白鴿命運」大不同的原因,並探討其背後的社會意義。
香港白鴿從何而來?
很多市民或許會疑惑,既然政府多年嚴禁餵鴿,為何香港街頭依然有這麼多白鴿?其實這與區域性鴿子活動、文化習俗與飼養背景密切相關。

1. 內地賽鴿比賽頻繁,迷途鴿子南飛入港
內地賽鴿運動盛行,尤其是華南地區,幾乎每天都有規模不等的比賽。參賽鴿被放飛後,部分因氣候、方向感或身體狀況出現偏差,未能返回鴿舍,最終在香港迷途落地,變成留居的野鴿,這也是為何香港的鴿群數量在禁餵多年後仍然穩定存在的原因之一。
2. 節慶及放生活動
部分宗教或善信團體會進行「放生」活動,常見的就是放生白鴿或其他鳥類,又例如 2021 年中共百年慶典結束時,在天安門廣場放飛了 100,000 隻白鴿,象徵和平與祝福。
3. 香港本地早期飼養傳統
舊時香港不少人飼養鴿子作為娛樂或食用,但隨著都市化,很多鴿舍被迫拆除,部分飼養鴿被遺棄或野化。這些鴿子世代繁殖,也成為今日香港野鴿群的基礎。
4. 禁餵難以「清零」
雖然香港政府不斷加強禁餵措施,但白鴿本來就不是本地完全封閉的群體,牠們會因自然遷徙、比賽、放生等不斷補充來源。換言之,即使香港市民完全不餵鴿,鴿群仍會透過跨境流動與繁殖維持一定數量。

一、內地的白鴿旅遊經濟模式
1. 白鴿作為文旅遊景點
在中國文化語境中,白鴿往往代表和平、和諧與忠誠。許多景點將這種象徵轉化為實際的體驗,例如北京天壇公園、南京中山陵、成都文殊院等地,長期養有大量白鴿,遊客可以與牠們近距離互動及餵飼。這些白鴿不僅是環境的點綴,更承載著文化意義,強化了「來到這裡就要餵鴿子」的打卡旅遊習慣。
2. 餵鴿體驗帶來的旅遊收益
經營模式上,許多景區會以售賣飼料作為收入來源,例如 5 至 20 元人民幣一小袋玉米粒,遊客樂於購買,不僅享受互動體驗,也間接為景區帶來額外收益。鴿群帶來的畫面感強烈,遊客拍照上傳社交平台,形成自發式宣傳。「人在鴿群中」成為熱門打卡場景,對景區知名度的提升有立竿見影之效。
3. 管理與運營模式
這些白鴿並非完全野生,多由景區專人管理:
鴿舍生活,定時供應飼料,確保飲食安全;
專人清潔場地,避免糞便污染;
控制群體數量,維持生態平衡。
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,鴿子成為旅遊資產。對遊客來說是可親近的自然元素,對景區則是能夠長期維護的觀光資源。

二、香港的禁餵鴿政策現況
1. 法律與規管背景
香港政府早在多年以前,便將餵鴿納入《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》的管制範圍。現時一旦被發現餵食鴿子或流浪動物,最高刑罰為罰款十萬元及監禁一年、以及引入五千元定額罰款機制。
政府立場很清晰:白鴿被視為「外來物種」,不應鼓勵群聚。官方宣傳也一再強調,野鴿可能傳播疾病,糞便會影響環境衞生。這些論述逐漸固化了社會觀感,讓香港市民普遍把鴿子等同於不潔。
2. 香港都市環境與居民觀感
香港是高度密集的城市,鴿群的糞便很容易造成牆面骯髒、地面濕滑,政府部門未必能及時清理,因此市民對鴿子的反感遠高於對麻雀、八哥等其他鳥類。這種都市環境差異,是香港與內地公園式鴿群景觀最大的不同。
3. 衞生與疾病憂慮
政府與媒體長年將鴿子與疾病風險掛鉤,例如肺炎隱球菌感染、寄生蟲傳播等。雖然醫學上鴿子帶來的實際風險與其他鳥類相若,但政府廣泛傳播「白鴿等於有病菌」的訊息。再加上香港社會對公共衛生極為敏感(如 SARS、COVID-19 的深刻經驗),任何涉及動物群聚的畫面都容易引發疑慮,讓政府更傾向採取「一刀切禁止」的態度。
三、為何中港兩地政策大不同?
1. 城市規劃差異
內地景區:空間廣闊,有專區集中管理鴿子,遊客餵食行為可被規範與控制。
香港:土地狹小,鴿子與居民共用空間,一旦放任餵食,後果難以收拾。
2. 政策定位差異
內地:白鴿被定義為旅遊資源,是景區特色的一部分。
香港:鴿子被定義為公共衞生風險,政府首要任務是減少牠們的群聚。
3. 文化情感差異
內地:白鴿與「和平」、「吉祥」緊密相連,民眾普遍對牠們抱有好感。
香港:鴿子缺乏象徵意涵,反而被標籤為「城市害鳥」,市民自然少有正面情感。

四、香港能否借鑑內地模式,解決野鴿問題
1. 建立鴿舍或管理區作為實驗
香港若要嘗試引入白鴿經濟或鴿舍解決野鴿問題,必須在可控的範圍內實驗。例如:在特定公園、文化景區設立鴿子互動區,由官方或承辦商負責管理清潔,確保不會影響市區衛生。如
2. 鴿舍減少聚集、真正有效解決衛生問題
鴿舍能自然減少牠們在居民樓宇聚集的情況,能把鴿子的排泄集中化,使清潔部門能統一處理,同時有效控制野鴿在天台、冷氣機上築巢,降低失控繁殖與疾病傳播的風險,更令居民減少被滋擾的困擾。
3. 餵鴿體驗的經濟潛力
若能推出「規範化的餵鴿體驗」,搭配飼料銷售、紀念品開發,甚至以「白鴿打卡」作為宣傳元素,香港旅遊或許能增添一個新亮點。這種體驗在內地景區已經被驗證有市場,若香港能結合本地特色(如維園、文化村),也可能吸引遊客。
4. 衞生與政策平衡
前提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:
定時清潔與鴿舍設計;
僅限購買指定飼料餵食;
設立白鴿專區,避免擴散至居民區。
只有這樣,才能讓白鴿經濟與公共衞生找到平衡點。
禁餵難解決,鴿舍管理才是關鍵
建立鴿舍或白鴿管理區並非天馬行空,而是能同時兼顧公共利益與衛生治理的可行方案。透過集中棲息、控制繁殖與統一清潔,既能減少市區鴿糞困擾,也讓市民與白鴿保持適度距離。相比單靠禁餵,野鴿群仍會因跨境賽鴿、放生及繁殖持續存在,唯有管理而非單純禁止,才能真正平衡公共衞生與城市生態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