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十大疾病排行榜!你中了幾個?最怕的病不是癌症?
- hkmarketnews

- 8月2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香港人向來生活緊張、飲食不均、長期工作壓力大,加上空氣污染與都市環境影響,健康風險日益增加。根據衞生署及醫管局數據,本港十大疾病幾乎涵蓋了慢性病、都市病、癌症與心理疾病,影響各個年齡層。
很多人以為「癌症」是最致命的疾病,但實際上,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「隱形殺手」才是困擾香港人的主要威脅。本文將帶你逐一拆解香港十大疾病排行榜,並提供日常預防建議。

一、心臟病|最突然而致命的「隱形殺手」
心臟病多年來高踞香港主要死因之一,常見形式包括冠心病、心肌梗塞。這類疾病最大特點是突發性:患者可能毫無先兆,卻突然胸痛、暈倒,甚至心臟驟停。
成因
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
長期壓力
缺乏運動
吸煙
預防方法
定期檢查血壓、膽固醇
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
均衡飲食,少吃油炸與高鹽食物
二、中風|高死亡率與致殘率的頭號敵人
中風是香港另一大致命疾病,分為缺血性中風(血管阻塞)與出血性中風(血管破裂),
平均每年有約 2 萬宗新發中風個案,即每日大約 50 多人,每年有 3,000-4,000 名患者因中風死亡。中風除了死亡率高,更會導致半身不遂、言語障礙等長期後遺症。
高危因素
高血壓
糖尿病
高膽固醇
吸煙與酗酒
預防方法
控制血壓
多攝取蔬果與高纖維食物
戒煙限酒
三、癌症|仍是香港頭號死因
癌症多年來一直是香港的主要死因之一,自 1983 年起,癌症已成為香港的頭號死因,常見種類包括肺癌、大腸癌、乳癌、肝癌等,近年本港每年新確診的癌症個案超過 3 萬宗,死亡人數約 1.5 萬人,即幾乎每日有 40 多人死於癌症。雖然致命率高,但癌症與生活習慣、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,並非完全不可預防。
預防重點
定期篩查(大腸鏡、乳房檢查、低劑量 CT 等)
戒煙(肺癌的最大風險因子)
減少加工肉與高脂肪飲食
四、糖尿病|都市生活的「文明病」
根據香港衞生署數據,約每 10 個成年人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,計全港有超過 70 萬名糖尿病患者,很多患者甚至在年輕時便確診。其嚴重性在於,它往往引致其他疾病,例如腎病、心臟病、中風。
成因
飲食過量(尤其高糖飲品、精緻澱粉)
缺乏運動
遺傳
預防方法
控制體重
少喝含糖飲品
多吃高纖維食物(糙米、燕麥)
五、高血壓|港人最常忽視的慢性病
高血壓被稱為「隱形殺手」,因為初期幾乎沒有症狀,但長期不控壓會引發中風、心臟病、腎病。根據數據,香港約有 160 萬名高血壓患者,約每三名成年人便有一人血壓偏高,高血壓是導致心臟病、中風、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預防方法
減少鹽分攝取
保持理想體重
定期量血壓

六、抑鬱症與焦慮症|精神健康危機
近年精神健康成為重大議題,抑鬱症與焦慮症在香港愈加普遍,疫情後尤為明顯。長期壓力、失眠、經濟困難,都是導火線。
常見徵狀
長期情緒低落
對生活失去興趣
睡眠障礙
注意力難以集中
預防與改善
保持運動習慣(有助釋放壓力荷爾蒙)
建立社交支持網絡
必要時尋求專業精神科或心理治療
七、慢性阻塞性肺病|吸煙者的高危疾病
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,患者會長期咳嗽、氣促。這種病多見於長期吸煙者,但空氣污染與二手煙暴露也有影響。
預防
戒煙
減少接觸有害粉塵與污染源
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
八、腎病|慢性病連鎖反應的後果
糖尿病與高血壓是導致腎病的兩大原因。慢性腎衰竭患者需要透析(洗腎),嚴重影響生活質素。
預防
控制血糖、血壓
減少高鹽飲食
多喝水,保持腎臟健康
九、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|不只是老人問題
很多人以為骨質疏鬆只屬於長者,但現代人缺乏運動、長期坐辦公室,年輕一代也逐漸出現相關問題。
預防
多做負重運動(跑步、舉重、跳繩)
補充足夠鈣質與維他命 D
減少長時間久坐

十、肥胖 下一代的健康警號
根據本港調查,香港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比例逐年上升。肥胖會導致代謝綜合症,增加糖尿病、心臟病風險。
預防
培養良好飲食習慣
減少高糖高脂零食
保持每日運動量
為何最怕的病不是癌症?
癌症固然令人恐懼,但它往往有篩查與治療手段。而心臟病與中風往往突然爆發,死亡率與致殘率更高。另外,糖尿病與高血壓屬於「潛伏多年、慢慢侵蝕」的隱形殺手,一旦爆發往往為時已晚。
如何預防十大疾病?
均衡飲食:多蔬果、少油鹽糖。
定期檢查:血壓、血糖、膽固醇不可忽視。
保持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度運動。
心理健康:避免長期過勞,及早尋求協助。
戒煙限酒:減低心血管病與肺病風險。
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
香港十大疾病排行榜提醒我們:疾病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。香港人往往忽略長期積累的壓力與壞習慣,最終導致健康危機。癌症雖然致命,但並非唯一威脅;心臟病、中風、糖尿病等更是每日潛伏在我們身邊的「健康炸彈」。預防勝於治療,從今天開始改善飲食、運動與心理狀態,才是守護健康的長遠之道。
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