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香港人患情緒病是必然?爆發前5大警號你中幾多個?

  • 作家相片: hkmarketnews
    hkmarketnews
  • 8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8月28日

香港長年被冠壓力之都的稱號,根據衞生署與精神健康基金會最新統計,現時每三十位香港人當中,便有一人患有情緒病或精神健康問題,而青少年和年輕人出現抑鬱、焦慮、壓力徵狀的比例更高達四成以上。在香港高壓環境下,情緒病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都市新常態,但它並非不可避免,只要及早留意身體和心靈發出的訊號,很多時候都能預防悲劇的發生。


香港人患情緒病是必然?

香港壓力結構下的五大源頭

在香港,情緒病並非個人脆弱的表現,而是多重社會壓力和獨特城市文化交錯下的必然結果。以下五大本地化成因,是推動情緒病高發的主要背景:


1. 教育與競爭文化壓力

香港的教育體制高度競爭,學生自小面對升學和考試壓力。學業成績被視為人生成功的關鍵,家長和學校期望甚高,令青少年常常感到焦慮和壓迫。這種壓力,甚至延伸到大學畢業和求職階段,使年輕人難以喘息。


2. 經濟困難與未來焦慮

香港長期樓價高企,生活成本飆升,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,不少市民面對巨大的經濟負擔。尤其年輕人,置業遙不可及、職場晉升困難,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和無力感,容易導致長期焦慮和無助。


3. 居住空間狹窄、生活質素下降

香港人口密度高,許多市民只能住在狹小的單位甚至劏房,缺乏私隱與舒適感。長期身處壓迫感重、環境擁擠的空間,令家庭矛盾、情緒壓抑和心理困擾變得更常見,特別影響兒童和長者的精神健康。


4. 社會動盪與大環境變化

近年香港經歷過多次社會事件,連續的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,為市民帶來情緒低落、前途迷茫和人際關係緊張等複合性壓力。這些變化使不少人持續感到不安,容易陷入焦慮、抑鬱的狀態。

5. 求助障礙

在傳統文化中,情緒病或精神病仍帶有標籤和負面形象,令很多人即使出現徵狀,也會選擇隱藏、不敢尋求幫助。加上社會普遍缺乏情緒教育,令受困擾人士缺乏有效的支援和出路。


5大情緒病爆發前警號

情緒病來臨前,身心其實早有「警號」發出。以下五大警號,請你誠實自測:


1. 長期失眠或睡眠質素急劇下降

  • 明明很累卻難以入睡,或半夜驚醒、早醒。

  • 睡前胡思亂想,日間容易昏沉、頭重重。


2. 無名情緒低落/經常想哭/易怒

  • 經常感到空虛、悶悶不樂、提不起勁。

  • 小事易發火、控制不到情緒,甚至出現無故想哭的情緒波動。


3. 對平日感興趣的事物完全失去興趣

  • 不再喜歡追劇、打機、聚會、食美食。

  • 任何活動都覺得「冇意思」、「好麻煩」。


4. 身體不適卻找不到明確原因

  • 經常頭痛、腸胃不適、心悸、手震,去看醫生也無結果。

  • 體力明顯下降,連日常小事都覺得力不從心。


5. 長期自我否定或出現輕生念頭

  • 覺得「自己做什麼都唔掂」、「冇人明我」、「生存無意義」。

  • 偶爾甚至出現「不如消失好了」等負面念頭。


情緒病初期的正確處理方法


1. 及早承認情緒困擾

情緒病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,肯定自己的感受、正視壓力,是走出陰霾的第一步。


2. 向親友傾訴

主動找信得過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感受,不要壓抑情緒。有時一句你最近還好嗎?已能改變一個人的狀態。


3. 保持規律作息和運動

運動能幫助大腦分泌多巴胺、血清素,減輕壓力和焦慮感。即使每天散步十五分鐘,也能明顯改善心情。


4. 嘗試放鬆練習

靜觀呼吸、冥想、瑜伽、畫畫、寫字等活動,有助釋放緊張情緒。減少使用社交媒體,避免過度比較和負能量資訊。


5. 及早尋求專業協助

如發現情緒問題持續超過兩星期、影響生活,應主動尋找醫生、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員協助。香港各大醫院和NGO均有精神健康熱線。


情緒病不是個人失敗,而是全城課題

香港人的壓力和情緒困擾,已不是小圈子話題,情緒病並不可恥,更不是個人意志薄弱。最重要的是學懂覺察自己、願意尋求支持和改變。社會也應更開放地討論心理健康,讓自己變成可以被聽見、被理解的聲音。



留言


​熱門文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