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業潮從餐飲到超市!惠康黃大仙老店關門,超市巨頭也要撤?
- hkmarketnews

- 8月2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8月24日
香港零售市場近年風聲鶴唳,「結業潮」已成為常見的新聞標籤。從小本經營的餐廳、服飾店,以至國際連鎖品牌,都接連在市場壓力下黯然離場。近期結業潮更蔓延到香港人最熟悉的超市行業,惠康黃大仙鳳凰新邨分店經營逾 40 年正式結業,引發各界震驚與熱議。
這不僅僅是一間老店的告別,更是香港零售生態轉變的縮影。惠康作為香港最大型的連鎖超市之一,曾經是街坊日常生活的支柱,但如今也難逃結業潮的波及。本文將由事件背景、零售業結業潮的擴散、母公司 DFI 的財務困境、超市巨頭的營運挑戰等角度,深入剖析現況,並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議。

惠康 40 年黃大仙老店熄燈 社區地標消失
黃大仙鳳凰新邨惠康分店,開業至今已超過 40 年,是許多街坊的「集體回憶」。這家分店位處社區核心地段,陪伴了幾代人的生活,見證了由購物紙袋到電子支付的時代變遷。
然而,在 2025 年 8 月 18 日,這間老店靜悄悄地關門大吉。街坊拍下最後一日的場景,紛紛留言:「真係一個時代的結束」、「童年走樓梯買餸的回憶冇咗」、「連惠康都頂唔順」。這一幕,對不少香港人而言,既是情感上的失落,也是市場寒冬的明證。
官方雖未明確解釋結業原因,但綜合業界分析,與高昂租金、消費力下滑、以及母公司整體轉型壓力息息相關。
結業潮蔓延從餐飲到超市
香港近年掀起的結業潮,原本主要集中在餐飲行業。許多新品牌和主題餐廳(例如 Hello Kitty Café、Moomin Café、3COINS Café 等)相繼退場,不少只經營短短數年甚至數月便結束營業。這些案例揭示出:在消費力不足和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,即使品牌有話題性,也難以持續。
結業潮擴散至服裝、家品零售,包括日系百貨、快時尚品牌,甚至本地小型雜貨店,都難以為繼。如今這股浪潮進一步延伸到超市行業。惠康的老店結業、Fusion 降級轉型為百佳,標誌著即使是擁有龐大資源與歷史的零售巨頭,也不能置身事外。對市民而言,這意味著「連惠康都撐唔住」,消費信心進一步動搖。

母公司 DFI 的挑戰:由盈利轉為虧損
惠康的母公司 DFI Retail Group(牛奶公司,前 Dairy Farm),旗下擁有惠康、萬寧、7-Eleven、Market Place 等品牌,是亞洲區最具規模的零售集團之一。然而,DFI 近年的表現卻大幅倒退:
2025 年上半年,集團由盈利轉為虧損,錄得虧損 3,800 萬美元,對比去年同期盈利 9,500 萬美元,可謂急轉直下。
成本全面上升:租金、人工、物流開支增加,加上營運支援部門龐大,導致整體成本壓力難以消化。
消費市場轉弱:港人北上深圳消費成常態,本地門市人流下跌,影響營業額。
消息更指,DFI 計劃裁減部分香港員工,簡化支援部門,以應對市場壓力。這些消息印證了集團正面臨轉型與收縮的痛苦過程。
超市巨頭為何也難逃結業潮?
惠康老店的結業不單純是個別事件,而是以下多重困境交疊的結果:
1. 消費力北移
隨着高鐵與地鐵便利,港人週末與假日北上深圳消費成風潮。深圳的超市與購物中心不僅價格更低,選擇更多,還提供更佳的購物體驗,香港本地零售因此面臨消費力外流的結構性問題。
2. 成本高企
香港商舖租金長期高企,即便在疫情後有所回落,仍處於全球前列。加上人工與物流開支持續增加,使得經營環境愈發艱難。
3. 價格戰激烈
惠康曾以「Low Prices Locked」推廣低價,但與百佳、759 阿信屋、Donki 以至淘寶、拼多多相比,消費者依然覺得「唔夠抵買」。在價格極度透明化的年代,惠康難以維持過往的競爭優勢。
4. 轉型步伐慢
相對於電商快速發展,惠康的數碼化步伐偏慢。其網上平台存在,但使用率有限,缺乏大規模 O2O 模式。與此同時,消費者已逐漸習慣跨境購物的便利,惠康的線上渠道吸引力不足。
惠康在結業潮下如何突破困局?
在結業潮陰霾下,惠康與母公司 DFI 仍有空間透過策略調整來重建競爭力。
1. 數碼化升級
升級惠康 App,結合線上選購與社區自取,提升便利度。
借鑑外賣平台,推出即時送貨服務,將日常雜貨 30 分鐘內送到家。
強化會員系統,讓消費者享受專屬優惠與積分獎賞,培養忠誠度。
2. 價格策略革新
設立「固定低價專區」,例如 $10、$20 必買專區,創造「惠康抵買」的新印象。
增加會員專屬秒殺優惠,提升消費黏性。
與供應商合作推出「惠康獨家」產品,避免純粹比價。
4. 分店網絡優化
淘汰高租金、低效能分店,集中資源於住宅區與人流穩定的社區型商場。
探索「迷你店」與「自助提貨櫃」,降低租金與人力成本,同時維持覆蓋率。

零售結業潮還會蔓延多久?
惠康黃大仙老店的結業,不僅是社區的一個遺憾,更是香港零售大環境困境的象徵。從餐飲到家品,再到超市,結業潮顯示出:
消費模式已徹底改變 —— 港人願意跨境消費,本地零售吸引力持續下滑。
高成本結構難以維持 —— 租金、人工壓力令營運空間不斷被擠壓。
數碼化不足成隱患 —— 若未能快速轉型,傳統零售將逐步被淘汰。
超市巨頭的困境,正是中小零售業的放大鏡。如果惠康都難以倖免,那麼規模更小的零售商更難抵抗市場寒冬。然而,危機同時亦是轉機。若惠康能在品牌定位、數碼化轉型、價格革新上採取果斷行動,仍有機會重新成為香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