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業潮|馬莎M&S朗豪坊分店結業!消費降級下揭示貴價零售難生存
- hkmarketnews

- 8月2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英國知名零售品牌馬莎 Marks & Spencer 位於旺角朗豪坊的食品專門店,早前宣布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結業,結束近十年的經營。馬莎曾被視為高質食品、日用品的代名詞,但在今天講求性價比至上的時代,這樣的定位在結業潮下是否已經失效?本文將從事件背景、消費者觀感、香港零售趨勢及M&S 的品牌困局等多個角度深入分析。

馬莎 M&S 朗豪坊 8 月底結業
馬莎 M&S 旺角朗豪坊食品店,自開業以來已經有近十年歷史,曾是亞洲區的代表性旗艦之一。該店不僅提供英國進口的高級冷藏食品、急凍食品,還有日常食材、即食熟食,甚至是「Hot Food to Go」的熱食櫃檯。
然而,隨着租約期滿及市場壓力加劇,品牌最終宣布該分店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結業。為了吸引最後一波顧客,門店更推出一連 7 日的 88 折清貨優惠,購物滿 $250 即可享折扣優惠。
對於熟悉該店的顧客來說,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時刻。有人懷念多年來在這裡購買三文魚沙律、牛角包,亦有人表示結業代表香港又少了一個高質選擇。

網民反應:高質,但香港賣得比英國貴一倍
馬莎 M&S 在香港一直有高質的品牌形象,但隨著結業消息曝光,網民討論焦點迅速轉向 「太貴」。有市民直言:「香港馬莎 M&S的價格比英國貴差不多一倍!」。另外,不少旅英或留學生也補充,香港馬莎的價錢甚至比英國當地貴上兩倍,特別是芝士、肉類、冷藏便當等產品。
這種 「高質但不划算」 的印象,成為 M&S 在香港經營的一大障礙。在今天這個港人精打細算的時代,消費者會選擇更便宜的替代品,即使品質稍遜,依然覺得「值」。當然,仍有忠實粉絲表示捨不得,認為 M&S 的品質與英倫風格是其他超市無法取代的。但無可否認,貴過英國一倍的標籤,已經成為品牌揮之不去的陰影。
結業潮下是性價比時代 香港消費習慣轉變
馬莎 M&S 的結業,不只是個別品牌的問題,而是反映了香港整體消費模式的轉變。
1. 消費降級:精打細算成主流
疫情後,香港經濟復甦不如預期,加上物價高企,港人更加注重「值不值」。過去會花錢買高端進口食品的中產客群,如今也傾向選擇本地超市、內地電商或北上購物,以減少開支。
2. 價格透明化:比價文化盛行
隨著 HKTVmall、淘寶、拼多多等平台普及,消費者對比價錢更加方便。當他們發現同類產品在 M&S 價錢明顯高出時,轉向其他渠道就變得理所當然。
3. 替代選擇多元:競爭激烈
香港零售市場充斥替代選擇——惠康、百佳、Fusion 主打大眾化。而在網購上,海外品牌食品更有iherb可選擇,在這種環境下,M&S 的高質已不足以支撐高價。

貴價零售的困境 高質不等於高價
1. 租金與成本壓力
朗豪坊位處旺角核心地段,租金昂貴。對一間食品店來說,營運壓力極大,加上人工與物流成本上漲,結業可謂遲早的結果。
2. 品牌定位模糊
馬莎 M&S 嘗試在香港同時主打高級食品與日常食材,但在市場上卻難以兩者兼顧。對追求高端的客群,M&S 不夠獨特;對大眾消費者,價格卻又太貴。
3. 價格認知問題
高質不一定等於高價,但當消費者發現香港馬莎 M&S 比英國還貴時,心理落差便轉化為抗拒,難以形成長期忠誠度。

馬莎 M&S 結業背後的零售啟示
M&S 旺角朗豪坊食品店的結業,反映的不只是品牌本身的衰落,而是香港零售環境的結構性改變。
消費模式變了:港人已進入性價比時代,高質但高價的產品難以再吸引主流。
成本壓力更重:租金與人工高企,逼迫零售商重新審視營運模式。
數碼化不足:缺乏有效的 O2O 平台,讓 M&S 在競爭中失去優勢。
對於香港零售業而言,這是一次深刻的提醒:
品牌要有差異化,而非一味高價。
數碼化與靈活渠道已是必然趨勢。
消費降級下,能提供「值」的品牌才會生存。
馬莎 M&S 的結業,既是香港零售結業潮的一部分,也是市場洗牌的必然結果。若品牌不能正視高質不再等於高價的現實,即使擁有百年歷史與英倫光環,也可能淪為下一個被淘汰的名字。








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