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業潮|聖安娜餅屋轉型賣兩餸飯是結業先兆?分析突圍3大市場策略
- hkmarketnews

- 9月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9月2日

聖安娜餅屋近日在太子新開設概念店進軍熟食市場,推出韓式兩餸飯,以優惠價 $50(原價 $68)搶攻午市人流,可見聖安娜回應市場現實的戰略調整。在香港零售與餐飲業結業潮持續衝擊下,麵包西餅被視為「非必需消費」,需求疲弱,經營壓力倍增,更有網民批評定價偏高,質疑這是否是「結業前的最後掙扎」。繼大班麵包西餅在結業潮下退出市場後,聖安娜是否會步上後塵?還是能憑藉品牌規模、資源整合與轉型策略,成功打入熟食領域,重塑生存優勢?
為何麵包西餅店在香港難經營?
1. 消費屬「非必需品」
麵包、西餅、月餅屬於「選擇性消費」,不像米飯、兩餸飯般每天都必須購買。經濟低迷時,消費者往往削減這類「非必需品」,選擇更具性價比的餐食,令餅店的銷售承壓。
2. 租金與人力成本過高
香港零售店鋪租金長期居高不下,加上烘焙需要大量人手(師傅、包裝、門市銷售),人力成本遠高於一般快餐。當收入增長有限時,固定開支卻持續增加,導致經營壓力大。
3. 消費習慣改變
不少香港人早餐選擇外賣快餐、茶餐廳或便利店簡餐,減少購買傳統麵包。年輕一代更傾向「精品咖啡、小型烘焙」體驗,令大眾化連鎖西餅店的定位逐漸式微。
4. 節慶產品依賴過高
西餅店的「大生意」往往集中在節慶,例如月餅、中秋禮盒、聖誕蛋糕,大班麵包西餅出名的冰皮月餅就是好例子。但這些銷售旺季無法抵消全年淡季,加上節慶產品市場飽和、送禮文化削弱,進一步壓縮盈利空間。

一、市場需求轉變:兩餸飯能否抓住剛需消費
香港消費行為變化與兩餸飯需求
疫情後香港消費模式逐漸轉向實用型,兩餸飯作為日常剛需,需求穩定。相比起買蛋糕、月餅,食飯是每日必需。在經濟環境持續低迷、北上消費盛行的情況下,本地人對便宜、飽肚、方便的需求更甚。
與現有兩餸飯市場的競爭力比較
聖安娜選擇推出韓式風味,以泡菜煎餅、吉列蛋豬排等菜式與傳統的家常口味形成區隔。這種差異化策略能吸引年輕一代與喜歡新鮮感的消費者。但同時,定價 $50 是否能與街坊式兩餸飯檔競爭,仍是疑問。兩餸飯切入的是剛需市場,但成功與否取決於菜式差異化與定價能否獲得長期認同。
二、品牌與營運結構:聖安娜跨界是否合理
品牌基礎與資源整合條件
聖安娜擁有超過百間分店,品牌認知度極高。相較於新創餐廳,聖安娜可以憑藉原有廚房、人手與供應鏈快速切入市場,降低轉型成本。
風險控制與試點策略
今次選址太子,明顯是「試水溫」策略,先觀察市場反應,再決定是否推廣至更多分店。這種做法成本低、風險可控,對於品牌而言是一種靈活求生的方式。基於品牌規模與資源優勢,聖安娜有能力在低風險情境下試探兩餸飯潛力。
三、營運策略決定成敗
套餐綁定策略
透過交叉優惠,例如「兩餸飯+指定麵包半價」或「飯餐加購蛋糕折扣」,對上班族或學生來說可順便帶走翌日早餐的麵包,能有效把高頻需求的飯餐,轉化為烘焙麵包銷量。這樣不僅提升單次消費金額,也讓飯餐成為烘焙銷售的推手。
現場反應與消費分層
有報導指中午時段店內約三成顧客點選兩餸飯,其他仍以購買麵包為主。可見「新舊客群」仍存在明顯分層,如何平衡並建立正面口碑,將是成敗關鍵。成功與否仰賴是否能穩定提供良好質量與價值體驗,並形成正面口碑效應。
兩餸飯轉型是聖安娜求生戰略的合理選擇
聖安娜餅屋進軍兩餸飯市場,並非天馬行空,而是基於市場需求、資源結構與消費模式變遷的戰略試探。三大成功關鍵包括:
關鍵因素 | 核心觀點 |
市場需求 | 食飯作為每日剛需比買麵包穩定,兩餸飯抓住基本市場機會。 |
品牌與營運結構 | 現有店鋪與廚房資源支持試點;試水策略風險低、成本可控。 |
營運策略決定成敗 | 套餐綁定策略,菜式質素與性價比能否形成正面流傳。 |
若能成功以兩餸飯切入主餐市場,聖安娜不僅能擴大客群,更能從「非必需品」轉型為「實用型」日常服務,為品牌帶來新出路。反之,若品質與價值不足,消費者很快會選擇回歸傳統兩餸飯檔,令轉型淪為曇花一現。















留言